综合新闻

民国科学家束星北,放弃高利心系中国,身躯捐

来源: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

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0-10-20

人非圣贤,能够为国放弃自身利益的,不多,能以德报怨始终如一的,不多。

恰好,中国“雷达之父”束星北便是其中一位。


一、殷殷托切,志向在国

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。自古以来,所有重要人物的出生,似乎都自带异象。束星北的出生,或许没有响彻云霄的雷声,没有乌云压天的黑暗,却也出生在一个特殊的日子。

1907年10月1日,在江苏的地主之家,随着一声啼哭,一个男婴出生,父母给他起名“束北”。

带着父母的殷殷托切,束星北自小就是孩子中的小天才,未来不可限量。在束氏家族的族谱上,写有二十条家训,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——共御外辱。

对于束星北而言,“爱国”是从他出生时起,便铭刻在脑海中的事业。


1926年,他远渡重洋,前往美国学习。与绝大多数人留学生不同,束星北的目的十分明确,学成归国,为国争光。

在美国就读时,他颇受教授赏识,参与了著名的狄拉克方程的推导,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留学生的偏见。随后,他又前往英国,穿梭于各个顶尖学府,一度成为物理界的名人。

于是,开始有源源不断的教授、研究所向他抛出橄榄枝,希望束星北能留在国外发展。有的许以高昂利益、有的以权势地位诱惑。但这些,于束星北而言,不过是笑话。


因为,他出国的目的,便是有朝一日的回国。

1931年,在中国最乱的时期,束星北毅然回国。

二、谨小慎微,学子成名

回国之后的束星北,出任南京中央军官学校的物理教官,专门培养抗战人才。几年之后,因校长太过独断专行,束星北辞职,成了上海的一位普通教授。

教官也好,老师也罢,在国难当头,束星北唯一的愿望便是多培养人才。当然,在必要的时候,他还会参与技术研究,尤其是在雷达方面的研究。


束星北虽是学富五车之人,但在课堂上,他从不高谈阔论,将一切知识落到实处。在他的概念里,任何研究与学习,都不讲究一味的绚丽,而应当谨小慎微。

严谨才是一个研究者应有的品质,束星北如此要求学生,也如此要求自己。

作为一个教育者,束星北有自己的方法。他喜欢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,摒弃任何死记硬背。每次谈及某种重大发现之时,他总会详细阐述其历史演变,为的便是同学们“之气然,并知其所以然。

束星北常说——“物理学是被逼上梁山的”。

成为教授的那些年里,他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,学子也接连一个个成名。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李政道、程开甲、吴健雄等著名科学家,都曾是他的学生。


1945年,中国首部雷达研究出世界,束星北也因此被成为“雷达之父”。

三、命运不公,依旧爱国

按照如此的发展趋势,束星北本该在新中国继续发光发热,贡献他的一份力量。

然而,世事无常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束星北留学、当过教官的种种经历,注定了他难以独善其身。

从1957年开始,束星北开始麻烦不断,停职、入狱、离家……不久之后,这些厄运也纷纷降临到了他的子女身上。


年过半百的束星北,被迫在田间劳作。曾经,他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学者,如今,他却成了一个扫厕所的社会边缘人士。

即便如此,束星北亦是欣然接受。他始终坚信,这样的日子不会长,终有一天,他又可以回到讲台、回到研究所。教育子女之时,他依旧死守当初的指令:

外出学习可以,学成后必须回国。不下这个保证,不准放出。

第一颗原子弹爆炸,得知消息的束星北嚎啕大哭。

有自豪,有感动,更有壮志未酬。

纵然如此,在束星北心底,他依旧希望国家欣欣向荣。


晚年之时,束星北已无力为国家做太多,唯一可以贡献的便是自己的躯体。于是,在去世前,他表示死后要将躯体捐给医学研究。

只不过,由于当时各方面制度不健全,等到束星北的遗体被想起,已经腐烂得不成样子。别说做研究,就是弄成标本,那副腐烂得遗体也够不上了。
上一篇:中国最年轻的科学家,15岁便受邀参加第二届世界
下一篇:没有了